Y HSB accounts 1933

恆生銀行今昔

Y Hang Seng Yinhao b

恒生銀號成立於1933年3月3日,創辦人爲林炳炎、何善衡、梁植偉和盛春霖。他們的相識可追溯至1920年代後期。當時林炳炎和盛春霖已在上海開設生大銀號與恆興銀號,何善衡與梁植偉也在廣州從事金銀業。在1920、30年代,香港的銀號除了做存款、放款、匯兌生意外,也做黃金和白銀買賣。部分銀號甚至只做金銀買賣。成立於1910年的香港金銀業貿易場,是金銀期貨買空賣空的交易所。黃金、白銀的買空和賣空極富投機性。貿易場的會員全是銀號。會員可自己在場內買賣,又可代客買賣,向客人收取佣金。香港是一個自由商埠,資金來去無阻。香港雖然是英國屬土,但香港社會基本上是一個中國人的社會。由香港開埠以至1949年,不論是香港或大陸的中國人,都可以在香港與大陸之間自由來往、做生意和定居。基於上述原因,林、何、梁、盛四人在上海及廣州做生意時,也常常來到香港金銀業貿易場買賣黃金、白銀。因爲志同道合,他們四人乃集資開辦以經營黃金買賣、匯兌、找換爲主的恒生銀號。

Y HSB accounts 1933 Y Yinhao Advertisements

恒生銀號開業初期,實際資本僅港幣10萬元,後來親友要求入股,股本增至12萬5千元。林炳炎是恒生銀號第一任董事長。何善衡與梁植偉則分別爲第一任經理與副經理。盛春霖沒有實職,只擔當董事。恒生銀號的鋪址設於香港中環永樂街,離金銀貿易場不遠。初時在恒生打工的職員,連掌櫃先生、行街先生、出金市買賣的先生和後生在內,一共只有十一人。林炳炎不長駐香港,經常來往香港、廣州、上海、漢口各地。恒生的管理主要由何善衡和梁植偉負責。

恒生銀號開業初期,實際資本僅港幣10萬元,後來親友要求入股,股本增至12萬5千元。林炳炎是恒生銀號第一任董事長。何善衡與梁植偉則分別爲第一任經理與副經理。盛春霖沒有實職,只擔當董事。恒生銀號的鋪址設於香港中環永樂街,離金銀貿易場不遠。初時在恒生打工的職員,連掌櫃先生、行街先生、出金市買賣的先生和後生在內,一共只有十一人。林炳炎不長駐香港,經常來往香港、廣州、上海、漢口各地。恒生的管理主要由何善衡和梁植偉負責。

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,很多大陸資金流入香港。商人、富戶要把他們的錢調到較安全的地方。國民黨政府要用外匯購買軍需及各種戰略物資。他們都急於把手上的國幣兌換爲港幣。於是香港與上海、漢口、廣州的匯兌活動激增。由於恒生與中國官商有良好關係,銀號的匯兌生意大展鴻圖,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。

 

Screen Shot 2015-06-30 at 11.18.19 PM

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,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展開;以美、英、中、蘇爲首的同盟國向德、意、日三個軸心國宣戰。香港於1941年12月25日被日軍攻陷,但戰爭沒有波及鄰近香港的葡屬澳門,原因是葡萄牙保持中立。鑒於在香港無業可營,恒生遷往澳門以永華銀號名義繼續做生意。由於戰爭動亂時期人們喜歡貯藏黃金作保值之用,永華的業務也以買賣黃金爲主。從此何善衡及其他恒生首腦與澳門的金銀業建立了友好聯繫。

香港艱苦地渡過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黯淡日子之後,日本向盟國投降,香港重光。1945年9月,恒生銀號在香港復業。兵燹之餘,香港物資缺乏。恒生在南北物資交流中發展匯兌業務;林炳炎往返香港、廣州、上海三地居中策應。

Screen Shot 2015-06-30 at 11.20.43 PM1946年中國內戰爆發。先是國民黨軍北上進攻中共控制的解放區和中共的陝北根據地。後來中共解放軍反擊,解放區不斷擴大,國民黨敗退台灣。1948至49年間,中國經濟崩潰,通貨膨脹加劇,國民黨發行的金元券與銀元券無補於事。大陸人民對國民黨發行的紙幣信心盡失,競相把手上的國幣兌換爲美元、港元、英鎊及其他外幣。這一個中國人一窩蜂地爭取外幣的浪潮,比諸1937年的同樣浪潮更爲洶湧。善於經營匯兌、找換的恒生銀號也因而再賺大錢。
中共解放大陸後,由於政局動盪,經濟不景,金融混亂,大陸人民紛紛拋棄國幣以換取外幣,還搶購黃金。1940年代後期香港的黃金投機買賣狂潮由此而生。大陸解放後初期,移居香港的大陸人士鑒於金元券與銀元券崩潰之慘痛經驗,對紙幣失去信心,咸以黃金爲保值媒介。黃金在香港求過於供,金價於是冒升。由於恒生與金商有良好關係,它的黃金及美匯買賣生意大有所獲。當時市場上購買黃金人士咸以恒生爲馬首是瞻。何善衡曾於1946至49年擔任香港金銀業貿易場主席。恒生至今仍是貿易場會員,雖則它的黃金買賣業務已大爲收斂。

中國的八年抗日戰爭勝利和日本投降後,恒生股東不想他們的資金完全用以經營金銀業,以符合西諺所謂「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」的原則。1946年,他們創立了大昌行經營貿易。大昌行全名是大昌貿易行有限公司。大昌行首先經營米糧雜貨進出口兼批發業務,繼而逐步在海外開設分行,包括紐約、東京、新加坡等。大昌行的董事長爲何善衡,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爲梁銶琚。我的二哥文光是在1948年加入大昌行的。梁銶琚是關文光的頂頭上司。爲了統籌他們在恒生與大昌行的投資,何善衡等成立了恒昌企業有限公司,作為恒生與大昌的控股公司。1949年林炳炎去世,何善衡成爲恒生、大昌、恒昌集團的最高領導人。
1950年代以前,恒生銀號靠黃金買賣和香港與大陸之間的匯兌起家。恒生銀號的發財致富與中國大陸戰亂頻繁、政治腐敗、經濟不景、金融混亂有密切關係。粗俗點說,1945年以前發的是「國難財」,1940年代後半期發的是「內戰財」或「解放財」。在這動盪的時代裏,許多其他銀號也發過「國難財」與「內戰財」,恒生不過是其中之一。踏入1950年代,國內匯兌無業可營,黃金期貨買賣漸趨式微。爲了適應環境,發財成功的銀號都改弦易轍。它們的業務要逐漸向商業銀行看齊。在這方面,恒生銀號走在銀號同業的前頭。

 

Screen Shot 2015-06-30 at 10.44.57 PM Screen Shot 2015-06-30 at 10.46.29 PM

 

1952年,恒生銀號註冊爲私人有限公司,註資本爲港幣1千萬元,實收股本爲5百萬元。何善衡被推舉爲董事長,梁植偉爲副董事長。恒生開業時十一名職員之一的何添則被委任爲總經理。他們三人沒有受過正規教育,只唸過幾年私塾。但他們深明「世事洞明皆學問,人情練達即文章」的道理,投身社會後摸索到做人的智慧與做生意的方法;從做後生以至做老闆,開創他們的事業。他們謔稱自己是「社會大學畢業生」。幫助他們發展銀行業務的得力助手也沒有受過高深教育。

Screen Shot 2015-06-30 at 10.45.37 PM

 

 

1950至52年陪同何善衡到外國考察,回港後被委任爲經理的利國偉中學還未畢業,後來更升至總經理、董事長。他在聖若瑟英文書院讀至第三班便出來做事。

總務處主任文國鎏副理則完成中學教育,1940年在英皇書院中學畢業。讀書時,他是我的學長;在恒生,他是我的頂頭上司。他於1945年加入恒生,比利國偉還早一年。1984年退休前他是恒生銀行董事兼總經理。利、文兩人有共同點,也有不同之處。他們兩人都是「番書仔」出身。論個性,利較機警、外向;文較沉靜、內向。利國偉陪同何善衡向外國銀行金融界取經後,又連同文國鎏向香港銀行金融界取經。他們兩人分別向各先進銀行同業諮詢如何處理存款、放款、匯兌、押匯等正常銀行業務;又向同業前輩請教有關制定人事、會計、稽核等內部管理制度的問題。在他們取經的過程中,匯豐銀行給予他們的幫助至大。恒生老同事閒談時,往往稱匯豐爲恒生的「契爺」。

做到老學到老,邊做邊學,邊學邊做,是恒生老闆對職員的基本要求。恒生的職員隊伍由三代人組成。第一代是1930年代入行,從後生做起的老同事;第二代是1940年代加入恒生、大昌集團的職員,他們有較多現代商業知識和較爲廣闊的世界觀,而且多數通曉外文;第三代是1950年代開始招收的銀行練習生。投考練習生的資格是中學畢業或同等程度。換言之,職員有老、中、青三代。爲了發展現代化商業銀行業務,老一代要做到老學到老,中年一代要邊做邊學,青年一代要邊學邊做。何添是老一代的代表,利國偉是中年一代的代表,何德徵是青年一代的代表,從練習生做起。他於1954年入行,1993年退休;退休前是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。
隨着業務的擴展,恒生不斷招請練習生。練習生的數目,在職員中的比重愈來愈大。何善衡、何添、利國偉等最喜歡招請練習生。一來他們覺得孺子可教;二來他們認爲恒生應該重視的是職員的實務知識而不是學業背景。練習生是銀行的基層骨幹,是被培養與提拔的對象。我入行時的年齡、學歷與社會經驗令我在恒生職員隊伍中的地位十分尷尬。我不屬於上述老、中、青三代,而是介乎中、青兩代之間;我沒有銀行實務知識,也沒有大學或專業文憑。除非我有特殊表現,或恒生特別需要我這般人才,我不可能是被培養和提拔的對象。我只有好自爲之。恒生老闆對招聘大學畢業生或專業人士做職員素來不感興趣,直至1960年代後期因爲要進一步提高職員質素以與同業競爭才急起直追。無論如何,在何善衡的教訓與領導下,恒生的職員隊伍始終是生氣勃勃的銀行弟子兵。
將勤補拙、取長補短是恒生開展銀行業務初期的策略。匯豐、渣打、萬國寶通、大通等洋人管理的大銀行每週日上午十時開門,下午三時關門。星期六上午十時開門,正午十二時關門。美資銀行星期六休息。星期六有賽馬時,匯豐、渣打也休息。一般華資銀行的營業時間通常是週日朝九晚五,星期六是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。恒生每週做足六天,每天朝九晚五。匯豐等大銀行的客戶對象是洋行、大企業和香港及外國駐港的政府機構以及外籍人士。恒生的顧客主要是銀號時期的客戶和友好、小商人和不諳外語、周身土氣、爲外國銀行看不起的普羅大眾。此外還有新興的中、小型製造廠商。從表面看來,恒生客戶的質素似乎較差;但恒生深入華人社會,華人佔香港人口的絕大多數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,香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來自華人。隨着經濟增長,華人的財富和他們對銀行服務的需求也相應增長。這一趨勢的形成,加以恒生不斷進取,使它在與同業競爭中後來居上。到了1950年代末期,恒生的總資產額已趕上並超過不少老牌華資銀行。爲了正市民的視聽,由1960年起,恒生銀號改名爲恒生銀行。

sk hsbank

關士光攝於香港新與舊恒生銀行前,2009年

 

 

 

 

 

質料來源:

(1)關士光手稿

(2)The Dragon and the Crown: Hong Kong Memoirs,  by Stanley Kwan 關士光with Nicole Kwan,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, 2009, 2011

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> <strike> <strong>

Just another WordPress site